廿一世紀是【創意的時代】,也是【團隊的世紀】,每個職場成員都不可避免的被要求發揮創意,創造團隊績效。
課程結合生活型態
團隊需要溝通協調、合作解決問題,由領導提出願景、訂定策略,催化成員創意共識,以行動達成目標。在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甚至情緒化的現象在團隊的底層流動。如何透過學習避免這些負面因素阻礙團隊的發展,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突破極限?
- Feb 26 Fri 2016 15:48
【培訓現場】團隊新世紀
- Feb 26 Fri 2016 13:55
【昕專欄】談判必備四張臉
年輕時因為興趣及好奇,混到劇團裡學舞台表演,免不了要練習「喜、怒、哀、樂」四張臉。中年時學談判,發現也要學習四張臉:「黑臉、白臉、笑臉、傻臉」。「黑、白、笑」這三張臉容易理解,可是為什麼要扮傻臉呢?
「黑臉、白臉、笑臉、傻臉」
談判不就是處處機鋒,要展現過人的才智,精妙的口才,靈活的應變,才能取得最大的利益嗎?直到有一次,明明已經接近談判的尾聲,過程中雙方都互有讓步,最後也都得到可接受的利益,只差簽完字握握手了,這時對方突然猶豫起來,說要再研究一下討論一下。
我直覺就問:「為什麼呢?」
對方回說:「因為你太聰明了!」,就是這句話讓我恍然大悟。
- Feb 19 Fri 2016 16:09
【培訓現場】講師培訓
相信每個企業組織內,一定有著一群不凡的人才,如何複製這群菁英的成功典範,使企業能夠永遠擁有最優異的觀念、技能與實務,甚至於在規模變革交替當中更能有效的成長?
擴散卓越
麥肯錫公司資深顧問曾說,一個成功規模化的企業,通常是:「讓一千個人一次往前移動一英尺,而不是讓單一個人往前移動一千英尺。」且史丹佛商學院教授蘇頓更是在最新著作「我的卓越會成長」(Scaling Up Excellence)一書指出,要複製好的行為,要從少數變多數,除了要有激發感情的訴求,還要有「理性的方案」,讓行為可以延續。
企業內部講師-傳道、授業
- Feb 18 Thu 2016 15:11
【昕專欄】我也知道要創新,但就是做不好
最近幾年"引領變革"是許多企業同仁的職能項目之一,引領變革(leading change)和創新一樣,都是我也知道要創新,但就是做不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大家都希望可以學習一些實務用得到的工具方法。
遇到變革,接受變革,保持開放態度
你問每一個人,沒有人喜歡變革,簡單地說,就是沒有人喜歡改變,因為改變會帶來不安定感,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習慣動物,一旦思維或工作方式習慣了,大家都會認為過去怎麼做,現在就怎麼做,過去這樣做就會成功,所以未來我們也應該這要做,殊不知現在的環境跟過去的環境已經不同了,因此鼓勵大家遇到變革時,要接受變革,並且保持開放態度,因為你不改變,別人就來改變你。
- Feb 17 Wed 2016 17:32
【培訓現場】洞察力讓你更接近財富
這幾年「洞察力」Insight這三個字,大量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報告、論文與文章,卻很少有人深入探討到底甚麼是洞察力。
洞察力的核心價值
在網路MBA智庫對洞察力的定義是,「是指一個人多方面觀察事物,從多種問題中把握其核心的能力。它迫使你去抓住問題的實質,而不只是看到外表現象。缺乏洞察力的人會只見樹木或只見森林,而不能兩者俱見。缺乏洞察力的決策者,會浪費寶貴的資金和人力,因為他無法抓住問題的根本,因此無法制定有效的方案。一個具有創造性洞察力的人,在生意場上往往是成功的。」
- Feb 01 Mon 2016 16:30
【培訓現場】跟Kevin老師學「導」
抵達課程現場,常振國老師採用引導的方式,一開始用了一連串引導的手法,包括以稱呼開始的熱身的解凍,還有「弄砸一場課程的方法」的腦力激盪,還有所有人一起拼出24個關鍵字的6組順序。然後以小組為單位幫這三場活動命名,然後各活動是對應出關鍵字的哪幾組接下來進行小組討論分享成功故事活動,分享的人之外給予回饋,這一連串的活動讓人的腦筋不停的動,然後,上午結束。
我期待的導的課程 就是這堂課
下午進入教學手法設計的講述,常老師這時提到教學手法設計其實就是編導演的導的部分,而我這時才明白,這堂課正是我需要的課。老師強調觀念要用圖形與體驗、理論原則要定義、解讀交給消費者。接下來有三項工具箱裡的卡片是只有標題,沒有內容,是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以此設計教學手法,讓其他兩組了解。
實作的學習 體驗深刻而開心
跟MJ老師的課程類似的是,第一天的課程是上課,第二天的課程是演練及老師講評,不過第一天的晚上就是拿來做個別的課程設計。
我在第二天準備的課程是專案管理裡的工作拆解演練,這裡的練習我特別拿專案管理裡的結婚與搶銀行兩個專案讓兩個小組來玩,常老師特別提到,接下來接公司裡的正式專案WBS的話,這就是「墊腳石」的概念,透過墊腳石,學員更容易了解,接下來作正式專案的WBS就不會有問題了。而提到的「配對法、組合法」也讓我想起上MJ老師的教材課,提的慢慢拆解的做法,兩種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特別請教老師,如果學員們程度深淺不同,該如何處理?常老師提了「預防、辨識、回應」的要訣,這真是個好方法。
- Feb 01 Mon 2016 14:51
【昕專欄】你的工作流程創新了嗎?
顧客下訂單購買產品後,需要超過一個月才能收到產品,而實際生產作業時間僅需7天,為什麼需要這麼久的時間才能交貨?關鍵就在流程。在企業創新需求的12種類型(產品/ 服務創新、平台創新、解決方案創新、行銷創新、客戶體驗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流程創新、價值鏈創新、供應鏈創新、通路創新、網絡創新、研究與開發創新)中,流程創新也是其中一種創新類型,由此可見流程創新的重要性。而所謂流程,就是為完成一特定之工作或目的,須執行一序列之活動, 此序列活動之組合,即為流程,一個流程必須符合顧客需求,也必須花最少的成本與時間以及穩健與彈性。
簡單就是幸福
- Jan 25 Mon 2016 15:28
【培訓現場】創新者需要的邏輯思考能力
和信醫院的 黃達夫院長曾經說過一個鼻胃管的例子,曾經黃院長問醫師為什麼病人要插鼻胃管,結果得到的答案卻是,學校老師教的,問這些醫師為什麼 ? 居然沒有人答得出來,因此院長鼓勵大家要常常問為甚麼,不要老師說的都對,而失去思考的動力,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需要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想得到、做得到、賣得好
- Jan 25 Mon 2016 14:55
【昕專欄】心態-創新的隱藏問題

先前有機會協助廣東省的一家上市公司執行”創新專案”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漸漸地發現同仁心態上的問題,例如: 同仁的積極度弱,有說才會動;同仁只會丟問題,並期待別人直接給答案,自己不去思考或尋找答案;常常顧問提出一些建議或方向,同仁還沒有試,就直接說不行;沒有追根究柢的精神,常常遇到問題就退縮了,就說這沒辦法,就是這樣子......等等,這時也讓我們發現”心態(Mindset)”是阻礙公司創新中最大的殺手。它是「一組心裡的想法」(A set of mind) ,因而簡稱為 Mindset 這個詞彙,有人會將心態稱之為「態度」、「思維」或者「價值觀」,其實都是彼此相關而且可以互補的用詞。
心態致勝
記得幾年前大塊文化初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心態致勝”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本書作者 Dweck 教授,目前任職於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在書籍的內容中,作者認為心態,就像是一組解釋世界萬物的框架,幫助我們認知周遭所發生的各種事物,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夠被改變,也不是所有可以被改變的事物都應該改變,但是我們應該在充分瞭解之後,再自行判斷是否要做出改變。
- Jan 18 Mon 2016 23:54
【昕專欄】「以退為進」讓自己做決定

今天,若客戶用「如果這是你的50萬,你會不會投資這檔基金?」這個問題測試理專的時候,理專應該如何回應才能取得客戶的信任。一個擁有金融專業知識的理專,除了要有詳細的分析解說能力之外,還需要深黯人性,才能讓客戶安心的將自己的財富交給你來管理。如果只是反射性的回答:「會」,有些客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業務員老王賣瓜的制式回答,不見得能取得客戶深層的信任。那麼Kevin會建議你怎麼回應呢?
反其道而行